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文化 正文

文化

时穷节乃见 一一垂丹青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09-05 08:13:50

  在抗战英雄身上,充分展现了视死如归、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。“时穷节乃见,一一垂丹青。”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极其残暴,以惨绝人寰的手段对待中国人民,企图以屠杀和死亡让中国人民屈服。面对侵略者的屠刀,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,人人抱定必死之心。成千上万的英雄们,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奋勇前进,在侵略者的屠刀下英勇就义,彰显出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。

  ——9月1日,《求是》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,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》

  “时穷节乃见,一一垂丹青”出自南宋名臣文天祥的《正气歌》。公元1278年,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,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。他身陷囹圄三年,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,始终坚守气节、威武不屈。1281年夏,他在牢房中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《正气歌》。

  全诗共六十句,以浩然正气为纲,通过列举历代忠义之士的事迹,阐明中华民族的气节观。此诗所处的历史背景,正是国家危亡的时刻,文天祥本人也正面临生死抉择。在这种极端困境中,他用诗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观念:越是危难时刻,越能显现一个人的气节,这些忠义之士的光辉形象必将载入史册,流芳百世。

  孟子曾谓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,文天祥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,强调在“时穷”之际,在家国危难、命运困厄之时,恰恰是最能彰显人格力量的时刻。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对精神价值的极端重视——外在的物质条件可被剥夺,但人的精神气节却可以永远屹立不倒。正如司马迁在《报任安书》中所言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在关键时刻的价值抉择,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于时穷之际坚守名节,甚至舍生取义。

  苏武持节出使匈奴,遭逢变故被扣留。单于许之以高官厚禄,诱使其投降,苏武誓死不从,“引佩刀自刺”。单于继之以冰窖断食之苦,复遣其至北海荒原牧羊,声称“羝乳乃得归”。十九年间,苏武以野鼠草实为食,与孤羊寒雪为伴,节旄尽落而意志不移。究其根本,他所坚守的不仅是汉使的身份,更是“臣事君以忠”的信念,是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的气节。正是这北海风雪中的孤独坚守,使苏武之名镌刻青史,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坐标中不朽的象征。

  至唐代颜真卿,又开一番境界。安史之乱爆发时,河北二十四郡皆望风而降,唯有平原太守颜真卿与常山太守颜杲卿兄弟二人扛起讨逆大旗,以血肉之躯筑起抗争的屏障。颜真卿晚年时,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起兵造反,攻陷汝州,皇帝命颜真卿劝其归降。面对这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颜真卿不畏生死,毅然前往。在李希烈的宴席上,面对一众叛将的戏谑与利诱,颜真卿慨然驳斥道:“君等闻颜杲卿无?是吾兄也……吾今生向八十,官至太师,守吾兄之节,死而后已,岂受汝辈诱胁耶!”在李希烈活埋、火烧的威胁下,颜真卿毫无惧色,誓死不降,最终被缢杀于蔡州龙兴寺。他的一生,书法笔力遒劲,忠义之骨更坚,其事迹载于史册,其墨宝传于后世,真正体现了“一一垂丹青”。

  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的人格化特征,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高贵节操和高尚追求。

  近代以来,中华民族在列强的欺凌下饱经苦难,然而在古老民族孱弱的躯体中,始终隐藏着不屈的灵魂,沸腾着抗争的血液。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华夏大地,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,无数中华儿女挺起胸膛,用生命与热血淋漓尽致地书写了视死如归、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。

  这气节,是深陷重围慨然赴死的决绝——

  吉林濛江,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长杨靖宇,在冰天雪地、弹尽粮绝的绝境中,面对“不杀降者”的劝诱,发出了民族气节之问: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,还有中国吗?”他只身一人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,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。

  这气节,是面对绝境纵身一跃的凛然——

  河北易县,八路军战士马宝玉、葛振林、宋学义、胡德林、胡福才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安全转移,将敌人引上绝路。在打光所有弹药后,他们砸毁自己的武器,纵身跳崖。聂荣臻同志为他们题词:“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,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。”

  这气节,是血战到底抵御顽敌的壮烈——

  江苏淮阴,新四军三师十九团四连奉命在刘老庄阻击日军,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,最终82名官兵全部牺牲。淮阴父老乡亲含泪安葬烈士遗骨,几天内便选送82名子弟,重建“刘老庄连”。

  从1931年到1945年,有谁能想到,捍卫正义与和平,征程竟是如此漫长。这是一段山河破碎的岁月,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;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记忆,却激发出四万万同胞“挽狂澜于既倒、扶大厦之将倾”的英雄气概和与民族共存亡、同国家共进退的坚定信念。面对侵略者的杀戮,多少人前仆后继、血洒沙场,多少人毁家纾难、以身殉国。从白山黑水到长城内外,中华大地的崇山峻岭、平原沃野,庇佑着她的优秀儿女,为他们提供歼敌阵地、藏身之所,又用宽广的胸怀,含泪让宁死不屈的烈士得以安息。

  一个从精神上站立起来、强起来的民族,是不可战胜的。抗战胜利充分证明,中华民族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和非凡创造力的民族,而民族气节就是支撑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、历经风雨而弥坚的灵魂与脊梁。

  视死如归、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,靠英雄诠释,也靠薪火相传。为了甩掉“贫油落后”的帽子,铁人王进喜“宁可少活20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”;直面“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”的疑问,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坚信“外国人能搞的,难道中国人不能搞”;立下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”的誓言,广大扶贫干部爬过最高的山,走过最险的路,哪里有需要,就战斗在哪里;针对当前一些领域“卡脖子”难题,无数科技工作者把国家需求作为科研方向,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。不畏强敌、勇于牺牲、将民族与国家利益高高扬起的精神与气节,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代代相传,历久弥新,在不同时代焕发出不竭的精神伟力。

  “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,踔厉奋发、勇毅前行,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。”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鉴往知来、催人奋进。新征程上,纵使前路有再多狂风暴雨、惊涛骇浪,只要我们不断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,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、骨气、底气,不信邪、不怕鬼、不怕压,知难而进、迎难而上,就一定能够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。(郝思斯 张博君)

>>><<<